manbetx

本科教学评估/本科教学

manbetx 关于工科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和审查的有关规定

作者:   时间:2018-04-23   点击数:

 

 

化工教 [2018] 2号

      教学大纲是教学计划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学计划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方案,是学校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而教学大纲则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教学计划中所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学院依据《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7修订版)》,结合学校关于教学大纲编制的有关要求和学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manbetx 工科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和审查的有关规定,请各工科专业依照执行

1制定和审查周期

课程(教学环节)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审查与培养方案的设置和修订同步进行,实行动态调整机制。每学年进行一次审核与微调,每2年进行一次中调,每4年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整。

2教学大纲制定和审查工作组

教学大纲制定小组成员

组长:专业负责人

成员:课程负责人及课程组全体教师

教学大纲审查小组成员

组长:学院教学指导委会主任

副组长:主管教学工作副院长

成员: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

3教学大纲制定的原则和要求

以课程为单位组成教学大纲制定小组,明确责任和任务,落实具体人员,按照华侨大学教学大纲编制的有关要求进行教学大纲的编制。

① 要符合培养方案的要求,课程教学目标要体现该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毕业要求达成中的支撑作用;

② 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规定,既要考虑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又要考虑其目的性、特殊性;

③ 明确并细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对课程教学目标以及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④ 要注意内容更新,及时反映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重要成果;

⑤ 注意课程结构体系、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

⑥ 重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⑦ 教学大纲要经过学院审核通过后提交学校审定。

4 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

课程教学大纲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板块

  1. 课程基本信息:含课程编号、名称、性质、考核方式、教材、选修课程、适用专业、大纲执笔人、大纲审核人等信息。

  2. 课程教学目标:围绕其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来设置教学目标。

  3. 教学目标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设定的教学目标必须对课程所承担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形成支撑。

  4. 教学基本内容:明确并细化教学基本内容、重点、难点,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及支撑的具体教学目标;

  5. 教学进度及学时分配:学时分配合理,注意课内外学时比例设置。

  6. 主要教学方式:包含授课、讨论、作业、辅导、实验、实习、设计等,鼓励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

  7. 课程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明确课程考核方式及各部分比例构成,鼓励采用全过程考核的方式;需明确各项成绩评定方式,含明确的、可操作的评分标准;

  8. 主要参考书目及资料。

5教学大纲审查的原则和要求

学院成立教学大纲审查小组,对制定的教学大纲进行审查,课程负责人根据审查小组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修改后的教学大纲报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提交学校教务处,经审核通过后在学院网站公开,任课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来组织教学过程。

manbetx

2018420


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2641029


课程性质:

必修

课程名称: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学时/学分:

54/3

英文名称:

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考核方式:

期末笔试+过程考核

选用教材: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郝吉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纲执笔人:

荆国华、宋磊

选修课程:

高等数学、化学、物理、环境工程原理


大纲审核人:

周作明 李裕红

适用专业:

环境工程专业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训练,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1)掌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理论知识,能用于预测和分析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管理和优化工艺和技术。

2)掌握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在大气中的扩散规律以及主要控制技术理论和方法,对于复杂的大气污染控制问题能通过查阅文献和调研,提出多种方案。

3)能对可能的多种方案进行分析,并能正确表达一个复杂大气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得出合理结论。

4)掌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系统选择和设计、运行的基本理论和规律,能选择工艺流程和方案,并进行工艺设计,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5)能够利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专业知识设计实验,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和解释,建立模型,获取合理的结论。

6)针对复杂大气污染问题,能利用现代工具,建立系统或过程的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分析、模拟和预测,理解其局限性。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

1.4能够将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用于管理和优化工艺及技术。

教学目标1

2问题分析

2.3 能依据科学和工程原理及文献调研,认识到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

教学目标2

2.4能对可能的多种方案进行分析,并能正确表达一个环境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论证,得到合理结论。

教学目标3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3.1能够根据环保要求,选择工艺流程和解决方案,体现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4

4研究

4.3能够开展污染控制专业实验和科学研究,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建立模型,获取合理的结论。

教学目标5

5使用现代工具

5.3针对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综合利用多种现代工具的优势,分析、模拟和预测复杂环境工程问题,并能理解其局限性。

教学目标6

三、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概论(支撑教学目标12

主要内容:

大气与大气污染:大气组成(恒定组分、可变组分、不定组分);大气污染概念、分类、危害;全球大气污染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

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气溶胶状态污染物(粉尘、烟、飞灰、黑烟、霾、雾等)及来源;气体状态污染物(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碳的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卤素化合物)及来源;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与发生量;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概况。

大气污染的影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植物的伤害;对器物和材料的影响;对大气能见度和气候的影响。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含义;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的种类和作用;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及制定原则;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制定;空气污染指数API及报告。

[重点] 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制定;空气污染指数API及报告。

[难点]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与发生量;空气污染指数API的计算。

要求学生:1)了解本课程整体结构、预备知识和学习方法;2)了解大气组成,大气污染的危害;2)熟悉大气污染物的分类,及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来源;3)熟悉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及制定;4)掌握空气污染指数API的计算。

第二章:燃烧与大气污染(支撑教学目标12

主要内容:

燃料的性质:煤、石油、天然气、非常规燃料。

燃料燃烧过程:影响燃烧过程的主要因素(空气条件、温度条件、时间条件、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条件);燃料燃烧的理论空气量的计算;燃烧产生的污染物;热化学关系式(发热量、热损失)。

烟气体积及污染物排放量计算:烟气体积计算;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

燃烧过程硫氧化物的形成:燃烧过程硫的氧化机理;SO2SO3的转化。

燃烧过程中颗粒污染物的形成:碳粒子的生成;燃煤烟尘的生成。

燃烧过程中其他污染物的形成:有机污染物形成过程;一氧化碳的形成过程;汞的形成与排放

[重点]影响燃烧过程的主要因素;燃料燃烧理论空气量的计算;燃烧产生的污染物;烟气体积及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难点]燃料燃烧理论空气量的计算;燃烧过程污染物排放计算。

要求学生:1)熟悉影响燃烧过程的主要因素;2)掌握燃料燃烧理论空气量的计算;3)掌握燃烧产生的烟气体积和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4)给出工程实例基础数据让学生完成污染物的分析及计算。

第三章:大气污染气象学(支撑教学目标12

主要内容:

大气圈结构及气象要素:大气圈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主要气象要素(气温、气压、气湿、风向和风速、云况、能见度)。

大气的热力学过程:太阳、大气与地面的热交换;气温的垂直变化;大气稳定度(稳定、不稳定、中性);逆温(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平流逆温、湍流逆温、锋面逆温);烟流形状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波浪型、锥型、扇型、屋脊型、熏烟型)。

大气的运动和风:引起大气运动的作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力);大气边界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Ekman螺旋线);近地层中的风速廓线模式(对数律、指数律);地方性风场(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

[重点]干绝热直减率、湿绝热直减率、位温梯度等方法分析大气稳定度;气象因素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对流层中气流规律;常用气象要素;逆温的形成(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平流逆温、湍流逆温、锋面逆温);烟流形状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波浪型、锥型、扇型、屋脊型、熏烟型);大气边界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近地层中的风速廓线模式(对数律、指数律);地方性风场(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

[难点]大气稳定度的分析方法及应用。

要求学生:1)了解大气的主要气象要素;2)了解大气的热力学过程;3)熟悉大气稳定度的分析;4)掌握气象因素对大气污染的影响;5)了解风随高度的变化规律。

第四章: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支撑教学目标234

主要内容:

湍流扩散基本理论:湍流扩散概念;湍流扩散理论(梯度输送理论、湍流统计理论)。

高斯扩散模式:高斯模式的有关假定(坐标系、四点假定);无界空间连续点源扩散模式;高架连续点源扩散模式;地面连续点源扩散模式;颗粒物扩散模式。

污染物浓度的估算: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Holland公式、Briggs公式、我国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公式);扩散参数的确定(P-G扩散曲线法、我国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

特殊气象条件下的扩散模式:封闭型扩散模式;熏烟型扩散模式。

城市及山区的扩散模式:城市大气扩散模式(线源、面源);山区扩散模式(封闭山谷中的扩散模式、NOAAEPA模式、ERT模式)。

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模型:箱式大气环境质量模型;多源大气环境质量模型;《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中排放总量限值的计算方法。

烟囱高度的设计:烟囱高度的计算(地面最大浓度法、地面绝对最大浓度法、按一定保证率的计算法、P值法);烟囱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厂址选择:厂址选择中所需的气候资料(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混合层高度);长期平均浓度的估算;厂址选择的原则。

[重点]高斯模式的坐标系和四点假定;无界空间连续点源扩散模式;高架连续点源扩散模式;地面连续点源扩散模式;颗粒物扩散模式;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扩散参数的确定;城市大气扩散模式;《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中排放总量限值的计算方法;烟囱高度的计算;烟囱设计中的几个问题;厂址选择。

[难点]高架连续点源扩散模式;地面连续点源扩散模式;颗粒物扩散模式;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扩散参数的确定;城市大气扩散模式;《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中排放总量限值的计算方法;烟囱高度的计算。

要求学生:1)熟悉高斯模式的坐标系设置和四条假定;2)掌握应用高斯模式估算大气污染物浓度;3)掌握烟囱高度的设计;4)熟悉污染性企业的厂址选址;5)让学生完成给定案例从扩散角度考虑的烟囱设计。

第五章: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支撑教学目标123456

主要内容:

颗粒的粒径及粒径分布:颗粒的粒径及常用的表示法;粒径的分布(个数分布、质量分布);平均粒径;粒径分布函数(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R-R分布)。

粉尘的物理性质:粉尘的密度;粉尘的安息角与滑动角;粉尘的比表面积;粉尘的含水率;粉尘的润湿性;粉尘的荷电性和导电性;粉尘的黏附性;粉尘的自燃性和爆炸性。

净化装置的性能:技术性能(处理气体流量、净化效率、压力损失);净化效率(总效率、通过率、分级除尘效率、分级效率和总效率之间的关系)。

颗粒捕集的理论基础:流体阻力;阻力导致的减速;重力沉降;离心沉降;静电沉降;惯性沉降;扩散沉降

[重点]颗粒物的粒径分布规律;粉尘物理性质;除尘装置性能;颗粒捕集理论基础。

[难点]颗粒物的粒径分布规律。

要求学生:1)熟悉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等物理特性;2)掌握除尘装置性能的表示方法;3)熟悉颗粒物各种捕集计算的理论基础。

第六章:除尘装置(支撑教学目标123456

主要内容:

机械除尘器:重力沉降室(除尘机理、层流式、湍流式);惯性除尘器(除尘机理、结构类型、应用);旋风除尘器(器内气流与尘粒的运动、压力损失、除尘效率、除尘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构形式、设计选型)。

电除尘器:工作原理;电晕放电;粒子荷电;荷电粒子的运动和捕集(德意希公式);被捕集粉尘的清除;电除尘器的结构(电晕电极、集尘极、高压供电设备、气流分布板);粉尘电阻率;电除尘器的选择和设计(比集尘板表面积的确定、长高比的确定、气流速度的确定、气体的含尘浓度);热端电除尘器。

袋式除尘器:工作原理;压力损失;滤料;清灰(机械振动清灰、逆气流清灰、脉冲喷吹清灰);袋式除尘器的选择、设计和应用;电袋除尘器及其设计与应用。

湿式除尘器:除尘机理;喷雾塔洗涤器;旋风洗涤器;文丘里洗涤器。

除尘器的选择与发展:除尘器的合理选择;除尘设备的发展。

[重点]重力沉降室除尘机理;惯性除尘器除尘机理、结构类型;旋风除尘器内气流与尘粒的运动、压力损失、除尘效率、除尘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构形式、设计选型;电除尘器工作原理;电晕放电;粒子荷电;德意希公式;被捕集粉尘的清除;电除尘器的结构;电除尘器的选择和设计;袋式除尘器工作原理;压力损失;滤料;清灰;袋式除尘器的选择、设计和应用;湿式除尘器除尘机理。

[难点]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电晕放电、粒子荷电、荷电粒子的运动和捕集。

要求学生:1)熟悉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器、旋风除尘器的工作原理、结构性能和应用范围;2)掌握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电晕放电、粒子荷电、荷电粒子的运动和捕集等;3)熟悉袋式除尘器工作原理、滤料选择、选型设计;4)掌握湿式除尘器的工作原理、结构性能和应用范围,以及操作条件变化对除尘器性能的影响等;5)学生能根据给定的案例前期计算的污染物特性,结合环保要求,选择除尘方式。

第七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支撑教学目标123456

主要内容: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吸收原理(双膜理论、亨利定律);物理吸收传质计算(吸收操作线、吸收液气比、吸收塔设计);化学吸收传质计算(增强因子);吸收设备(填料塔、板式塔、文丘里洗涤器)

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吸附原理(吸附类型、吸附等温式);吸附剂;吸附速率;吸附工艺与设备计算(吸附设备、工艺流程)。

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催化原理与催化剂;气固催化反应动力学;SO2催化氧化动力学方程;气固相催化反应器的类型与设计。

[重点]双膜理论;吸收塔的设计;化学吸收增强因子;吸附等温式;气固相催化反应动力学。

[难点]吸收塔的设计;化学吸收增强因子的计算;气固相催化反应动力学。

要求学生:1)掌握气体吸收、气体吸附、气体催化转化的基本原理;2)了解气体吸收、气体吸附、气体催化转化的工艺设备;3)掌握双膜吸收理论;4)熟悉气固相催化反应动力学。

第八章 硫氧化物的污染控制(支撑教学目标12345

主要内容:

硫循环及硫排放:硫的循环途径、酸沉降。

燃烧前燃料脱硫:煤炭的固态加工(煤炭洗选、型煤固硫);煤炭的转化(气化、液化);重油脱硫。

流化床燃烧脱硫:流化床燃烧技术概述;流化床燃烧脱硫的化学过程;流化床燃烧脱硫的主要影响因素(钙硫比、煅烧温度、脱硫剂的颗粒尺寸和空隙结构、脱硫剂种类);脱硫剂的再生。

高浓度二氧化硫尾气的回收与净化:二氧化硫浓度在2%-40%之间。

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脱硫:石灰石/石灰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喷雾干燥法烟气脱硫技术;氧化镁湿法烟气脱硫技术;海水烟气脱硫技术;湿式氨法烟气脱硫技术;干法烟气脱硫技术;烟气脱硫技术的综合比较(脱硫率、钙硫比、脱硫剂利用率、脱硫剂的来源、脱硫副产品的处理处置、对锅炉原有系统的影响、对机组运行方式适应性的影响、占地面积、流程的复杂程度、动力消耗、工艺成熟程度)。

[重点]燃烧前燃料脱硫;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脱硫。

[难点]二氧化硫控制工艺的设计。

要求学生:1)了解硫排放现状;2)掌握各种脱硫技术的原理、过程、特点;3)了解二氧化硫控制工艺的选择;4)学生能根据给定的案例前期计算的污染物特性,结合环保要求,选择脱硫方式。

第九章 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支撑教学目标12345

主要内容:

氮氧化物性质及来源:NONO2

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热力型NOx形成的热力学;热力型NOx形成的动力学——Zeldovich模型;瞬时NOx的形成;燃料型NOx的形成。

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低NOx得燃烧技术(低氧燃烧技术、降低助燃空气预热温度、烟气循环燃烧、分段燃烧技术、再燃技术);先进的低NOx的燃烧器(炉膛内整体空气分级的低NOx燃烧器、空气分级的低NOx旋流燃烧器、浓淡偏差型低NOx燃烧器、空气/燃料分级低NOx燃烧器)。

烟气脱硝技术: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脱硝;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脱硝;吸收法净化烟气中的NOx;吸附法净化烟气中的NOx

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电子束辐射法;湿法、干法同时脱硫脱销技术

氮氧化物控制的经济评价

[重点]热力型氮氧化物形成机理;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各类烟气脱硝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难点]氮氧化物控制工艺的设计。

要求学生:1)熟悉热力型氮氧化物形成机理;2)掌握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的原理和方法;3)了解各类烟气脱硝技术的原理和特点;4)学生能根据给定的案例前期计算的污染物特性,结合环保要求,选择脱氮方式。

第十章: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支撑教学目标12345

主要内容:

VOCs的定义;排放源;VOCs的蒸汽压及蒸发;VOCs的挥发与溶解;VOCs的污染预防(高性能环保产品的替代、工艺改革、蒸发散逸控制);燃烧法控制VOCs的污染(VOCs燃烧转化机理及燃烧动力学、燃烧工艺);吸收(洗涤)法控制VOCs的污染;冷凝法控制VOCs的污染;吸附法控制VOCs污染;生物法控制VOCs的污染。

[重点]VOCs的各类控制技术的关键参数。

[难点]计算VOCs的蒸气压、排放量。

要求学生:1)了解VOCs的性质、排放及其污染预防措施;2)了解简单计算VOCs的蒸气压、排放量以及各类控制技术的关键参数;3)学生能根据给定的案例前期计算的污染物特性,结合环保要求,选择VOCs方式。

第十一章: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  (支撑教学目标1

主要内容:

机动化交通的环境影响: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交通源对城市空气污染的影响。

汽油车污染排放的形成与控制:汽油机的工作原理与污染来源;燃烧过程中污染物的形成;降低污染物排放的发动机技术;汽油车尾气排放后处理技术;曲轴箱的污染物排放与控制;燃油蒸发排放控制;汽油车排放污染物控制的最新进展。

柴油车发动机污染物的形成与控制:四冲程柴油机的工作原理;柴油机污染物的形成过程;控制柴油机污染物排放的发动机技术;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

新型动力车: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

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措施:城市交通的综合规划;规划方法;减少空气污染的交通管理措施。

[重点]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工作原理、污染物来源、控制技术。

要求学生:1)了解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工作原理、污染物来源、控制技术;2)了解新型机动车的思路、发展状况和面临的问题。

第十二章:大气污染与全球气候(支撑教学目标1)(自学)

主要内容:

温室气体和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影响气候变化的大气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氟利昂、气溶胶);应对措施与策略。

臭氧层破坏问题:大气臭氧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层破坏现象;平流层臭氧形成及破坏机理;臭氧层破坏的危害;消耗臭氧层的物质ODSsCFCs、哈龙、CCl4等);制定臭氧层破坏的应对措施与策略。

致酸前体物与酸雨:酸雨及其危害;致酸前体物(SO2NOx);控制措施与策略。

大气棕色云。

[重点]温室效应的发生与危害;臭氧层破坏的发生与危害;酸雨的发生与危害。

要求学生:1)了解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的发生原因及危害;2)了解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的应对措施与策略。

第十三章:净化系统的设计(支撑教学目标4)(合并至《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课程讲授)

主要内容:

净化系统的组成及设计的基本内容:局部排气净化系统的组成;局部排气净化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捕集装置设计、净化设备选择与设计、管道系统设计、排气管设计)。

集气罩设计:集气罩的基本形式;集气罩性能参数(排风量、压力损失)及计算。

管道系统设计:管道系统压力损失计算;管道系统布置及部件;管道系统保温、防腐和防爆。

[重点]集气罩的设计;管道系统设计。

要求学生:1)了解净化系统的组成;2)掌握集气罩的设计;3)掌握管路系统的设计。

四、建议教学进度

内  容

学时数

内  容

学时数

1、概论

3

8、硫氧化物的污染控制

3

2、燃烧与大气污染

6

9、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

3

3、大气污染气象学

3

10、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

3

4、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

9

11. 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

3

5、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3

12. 大气污染与全球气候

0

6、除尘装置

12

13. 净化系统的设计

0

7、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6

课内外时间约为1:1.2~1.5

五、教学方法

1将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与教师讲授相结合,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并能学以致用,强化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基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基础理论知识和单元操作过程的学习,结合文献调研,让学生认识到解决复杂大气污染控制问题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培养学生大气污染防治方案和污染物处理工艺系统的构建能力。

3)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阶段,提出相应的复杂大气污染问题,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设想,通过建模、方案比较及优化等,获得合理的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工程创新能力。

4)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同期开设,理论教学与实验训练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实验数据处理和模型建立能力,强化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对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分析能力。

5)通过本课程学习,结合《环境工程设计基础》课程的开设,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奠定基础。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与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授课、课堂研讨、习题作业,考核方式包括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过程考核课堂表现(包括出勤和参与讨论情况习题作业和期中考试三部分的综合评定,期末考试基于课堂讲授、课外阅读、课上研讨的内容进行闭卷笔试,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选择、计算和问答考核方式和比例如表1所示。

1 课程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

过程考核

期末考试

具体内容

课堂参与

习题作业

期中考试

闭卷笔试

所占比例,%

10

15

15

60

2 评分标准

  1. 课堂表现(包括出勤和课堂参与)、习题作业的评分标准

    需明确各项内容评分细则和评分标准,具体如表2、表3所示。

    2 课堂参与的评分标准

考核指标

权重

100

80

50

30

0

课堂出勤

0.20

准时

迟到5min

迟到5-15min

迟到15-30min

迟到30min以上、缺

听课情况

0.20

一直关注

较好关注

一般关注

偶尔关注

未关注

回答问题

0.30

回答正确

绝大多数正确

基本正确

偶尔正确

不正确

提问问题

0.30

有效提问5次以上

有效提问3-4

有效提问2

有效提问1

不提问

3  习题和作业评分标准

评分项目

80-100

60-79

45-59

0-39

作业完成进度(权重0.1

按时完成

推迟一周内

推迟二周内

期末补交

基本概念掌握程度(权重0.3

概念清晰、分析得当。

主要概念清晰,部分分析有误。

部分概念清晰、分析有明显漏洞

基本概念不清楚

解决问题所用思路和方法的正确性(权重0.5

所用方法能解决问题,思路清晰,方案合理,计算正确。

所用方法、思路和计算过程基本正确,方案基本合理。

方法和思路部分可行,计算部分正确,方案部分合理。

方法和思路不能解决问题,方案不合理。

作业完成态度(权重0.1

书写清晰,格式规范。

书写基本清晰,格式基本规范。

能识别,但符号、单位有误。

书写不清楚,格式不规范。

2)期末考试和期末考试的评分标准:按照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试卷的评分标准百分制评分,总分折算后纳入总评。期中和期末考试内容和评分标准可参考表4中的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标准来设置。

4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参考标准

教学目标

/及格

不及格

教学目标1

掌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理论知识,能用于预测和分析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管理和优化工艺和技术。

准确掌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理论知识,能正确预测和分析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管理和优化工艺和技术,做到方法可行,分析和计算正确。

基本掌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理论知识,能用于预测和分析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用于管理和优化工艺和技术,且方法基本可行,分析和计算基本正确。

掌握部分理论知识,能基本用于预测和分析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具有基本管理和优化工艺和技术的能力,但方法不够准确,分析和计算有误。

基本概念错误,所学知识不能合理运用于预测和分析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不能合理用于管理和优化工艺和技术,方法不合理,分析和计算错误。

教学目标2

掌握大气污染的来源、在大气中的扩散规律以及主要控制技术理论和方法,对于复杂的大气污染控制问题能通过查阅文献和调研,提出多种方案。

准确掌握大气污染来源、在大气中的扩散规律,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理论和方法。针对复杂大气污染问题,能通过查阅文献和调研,提出多种可行方案。

基本掌握大气污染的来源、在大气中的扩散规律,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理论和方法。针对复杂大气污染问题,通过查阅文献和调研,可提出多种方案,且方案基本可行,思路基本正确。

掌握部分理论知识和方法。针对复杂大气污染问题,通过查阅文献和调研,可提出方案,但方案可行性不高,思路有误。

基本概念错误,所学知识不知合理运用,不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教学目标3

能对可能的多种方案进行分析,并能正确表达一个复杂大气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得出合理结论。

能对可能的多种方案进行分析,并能正确表达一个复杂大气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得出合理结论。

 

基本能对可能的多种方案进行分析,并能表达一个复杂大气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

 

能对可能的多种方案进行简单分析,但不能准确表达一个复杂大气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案,能进行一定的技术经济比较,但结论不够准确。

不能进行方案分析,不能准确表达一个复杂大气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案,且不能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得出合理的结论。

教学目标4

掌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系统选择和设计、运行的基本理论和规律,能选择工艺流程和方案,并进行工艺设计,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准确掌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系统选择和设计、运行的基本理论和规律,能选择工艺流程和方案,并能进行工艺设计,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基本掌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系统选择和设计、运行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有一定的工艺流程选择和方案比选能力,具有基本的工艺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部分掌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系统选择和设计、运行的基本理论和规律,工艺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一般。

 

部分了解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系统选择和设计、运行的基本理论和规律,工艺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

 

教学目标5

能够利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专业知识设计实验,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和解释,建立模型,获取合理的结论。

能利用专业知识合理设计实验,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和解释,建立模型,并正确求解,结论合理。

能利用专业知识设计实验,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基本合理的分析和解释,能建立模型,求解方法基本正确,能得到较合理的结论。

能利用专业知识设计实验,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基本合理的分析和解释,能建立模型,但不够准确,结论部分合理。

基本概念有误,设计实验不合理,基本不了解如何建立模型和对模型求解,不能得到合理的结论。

教学目标6

针对复杂大气污染问题,能利用现代工具,建立系统或过程的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分析、模拟和预测,理解其局限性。

能针对复杂大气污染问题,熟练使用现代工具,建立系统或过程的数学模型,并能对模型进行分析、模拟和预测,方法正确。

能针对复杂大气污染问题,合理使用现代工具,建立系统或过程的数学模型,能对模型进行基本的分析、模拟和预测,方法基本正确。

能针对复杂大气污染问题,会使用现代工具,建立系统或过程的数学模型,能对模型进行简单的分析、模拟和预测,但方法不够准确。

基本概念有误,现代工具使用不熟练,不了解如何建立系统或过程的数学模型,方法基本不正确

、教学参考书

        1、吴忠标主编.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科学出版社, 2000

        2、朱联锡主编. 空气污染与控制原理,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0

3、宋文彪主编. 空气污染控制工程,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88

4郭静, 阮宜纶主编.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5钟秦编著. 燃煤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及工程实例(第二版),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6郝吉明等编著. 燃煤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手册,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7李广超, 傅梅绮主编.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8Noel de Nevers.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9蒲恩奇主编. 大气治理工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10马广大主编.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地 址: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大道668号 邮编:361021 电 话:0592-6162300
版权所有 1996-2009 manbetx国际版 - 领先的综合娱乐平台    闽ICP备11002060号-4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